分類
時評

Jun Tsai : 去除疾病污名化刻不容緩 20200923


這幾天在沈澱休息沒有發文,當我自己知道狀況不好,快要發病的時候,我會暫時不用臉書,讓自己的心情不受到影響,所以如果你們私密我,一般我不太會回,除非有重要的事,因為我不想被任何事影響,我今天來說一下,店裡發生的一個小故事。

前幾天,我們店有一個客人,目測年約50歲的一個婦人,她拿著兩大袋的處方藥,請我們處理「藥品回收」,這位婦女的女兒,是一位嚴重憂鬱症患者,她女兒前幾天往生了,婦女在整理女兒房間,把這些全部拿給我們,對著我們說:「這些她以後都用不到了」,當她說出這句話時,我感到一陣鼻酸,婦人把藥交給我們處理,跟我們道謝後,就離開店裡。

婦人離開後,我們店的一位同事馬上說出:「台灣健保就是被這種人拖跨的,拿了藥還不吃藥,浪費醫療資源」,我想當下在場的一般民眾,可能多數跟我同事的反應一樣,身為專業的醫療人員,我覺得不應該要有這種反應,但醫療人員也是「人」,也是會有「情緒」,我只是很冷靜的告訴我同事說:「那你有想過她女兒為何不認真吃藥嗎?」

我在整理這兩大袋的藥品時,發現裡面全部都是「管制藥品」,除了一般常見的「管四」、「管三」藥,如:「贊安諾」,裡面還發現到少見的「管二」藥:「瑪啡」,我看著這些藥,心裡想著,到底是怎麼樣的狀況,一個人必須服用到這樣多且「複雜」的藥。

精神疾病用藥,跟一般的慢性病處方藥最大的不同是,慢性病處方藥你若私下停藥,還可以透過診斷、抽血等檢查,有數據可以知道你目前的狀況,但是精神疾病用藥若沒經過醫生指示,而隨意亂停藥,除了會有「戒斷症狀」外,精神疾病用藥所治療的「心理」狀況,不是像「生理」狀況那麼單純,後續要再治療的困難度會提高非常高。

台灣社會對「精障患者」非常不友善,尤其只要有重大的事件,一定會拿精障患者大作文章,甚至在一般聊天對話,都會拿「精神疾病」開玩笑,(「有病就要吃藥?」)精障患者除了要承受自己內在的壓力外,還要承擔外界的眼光,而且家屬也必需承受相當大的壓力。

衛福部今年6月公佈了國人「十大死因」,雖然「自殺」未在前十大死因,但值得注意的是,在25歲至44歲的族群中,自殺排名第二,僅次於「癌症」,另外,15歲至19歲的青年少族群,自殺死亡率連續6年攀升,也創下24年的新高。

在台灣,精神疾病患者已經是一個非常嚴重的「社會問題」,或許你不輕易的一句玩笑話,但聽在他們耳裡,就像是一把刀,刺向他們的心臟,而且這個疤痕,一輩子都無法抹掉。

後記:
我本身也罹患過「憂鬱症」,我常痛恨自己,也跟應思聰說過一樣的話,「為什麼是我」,但或許有這樣的「身份」,當我在面對客人(病人)時,我能同理的看待他們,我是這樣安慰自己的。

原文出處 Jun Ts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