柯文哲說《老人與海》很無聊,他只想翻到最後一頁看結局。
我小時候看《老人與海》也是耐不住性子,為了趕快知道「到底抓到魚沒有?」也是先翻到後面看結局,結果看不懂,不知道為什麼捕回來的是「一具魚骨」?後來還是整本看完了才知道來龍去脈。
傑克倫敦《野性的呼喚》則是早就知道結局了,因為小說的介紹文字就清楚說了結局是「… 重回自然」,不過一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主角「巴克」的英文名字不是 Bark 而是 Buck。為什麼小時候會有這樣的誤會我也是覺得很奇怪。
介於這兩本之間的小說是《白鯨記》,同樣是海上故事,悲劇的結構一早就預告了最終的失敗,所以也是不用先看結局的。
小時候還看過愛倫坡,印象最深的是《漩渦》,剛看的時候很緊張,不知道主角最後是不是被捲進漩渦裡死掉,所以就先看了結局,知道主角獲救了,才回去看逃生的經過,然後覺得自己很蠢,說故事的人不就是主角,他就是逃出來了才能說故事啊!
霍桑的《紅字》則是一本會讓柯文哲之流恨得牙癢癢的小說,因為就算你翻到最後一頁,也找不到「姦夫是誰」的線索,要整本慢慢看才知道。
《湯姆歷險記》作為一本冒險型的兒童讀物,結局很顯然是成功而歡樂的,所以好像也不用先翻到最後一頁看結局。
費茲傑羅《大亨小傳》作為一本古典時期的大眾小說,結局當然是要「多行不義必自斃」,雖然不意外,但也不遺憾就是了。
到了近代,沙林傑的《麥田補手》的結局則有些讓人沮喪,主角最後進了精神病院,所以…. 整本書都是個精神病人發病崩潰前夕的喃喃自語和幻想嗎?我到底看了什麼?
看到唐德里羅影射沙林傑的小說《毛二世》的時候我已經有點年紀,知道這種小說的結局一定是荒謬的,要不是像安部公房《沙丘之女》那樣「融入環境」就是像卡夫卡《變形記》那樣變成一隻甲蟲,總之是一種沙特的《無路可出》式的存在主義結局。
#寫完覺得根本是暴雷大全啊
#以下才是正文
暴了這麼多美國文學雷,其實想講的是,老人與海的結局是可以從作品的時代背景裡猜到的,二十世紀以前,除了偵探小說之外的作品大都有「不意外」的結局,這樣才能得到大眾的接受成為暢銷作品。
二十世紀後期的作品,受到存在主義等等戰後思潮的影響,大多有「荒謬」的結局,大眾也都能接受這樣的結果。
介於以上兩者之間的小說,例如海明威的《老人與海》,結局也介於兩者之間,有點意外又不太意外,超乎常理卻又合乎常理。
至於二十世紀末期後現代主義興起之後的小說,結局已經徹底不重要了,作者要在第一頁就把主人翁的下場先寫出來也沒什麼大不了。
再說到柯文哲嘛~ 他其實就是個讀書不多、個性偏向中二的老屁孩啦,他講什麼都當作中二狂言就好,不用跟他認真。而他的一切所作所為,訴求的是和他一樣不讀書又沒知識的民粹型群眾。總之,跟他認真就輸了,有那個力氣不如拿來讀小說啦~
————-
ps 一下
小說算是比較晚出現的文學體裁,但「故事」卻是最早出現的,神話、詩歌、戲劇甚至史書都算是故事。從故事到小說,本質上是相同的,只是形式上不同。人只要稍微讀了一些故事之後就能體會到:結局只是結局,甚至不一定出現在結束的地方,有時候會出現再開頭,甚至標題。故事的核心不是結局而是過程,拘泥在結局的人,閱讀心智上應該都算是兒童期。怕別人暴雷的,大概也就是這樣的兒童期讀者。
經典小說很多,讀過一百本也還算是少的,兩三百本才算是入門。讀完一輪之後還會想要重讀的,才算是名作。讀了幾輪之後,對劇情滾瓜爛熟之後,還會想要再讀的,才能算是經典。在這麼嚴苛的標準下,經典也還是有好幾百部。
原文出處 Hao Chua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