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跟人聊天聊到中國的農村
我要先強調,其實這些年中國推動機械化農業跟精緻農業、溫室農業都頗有成果,許多作物生產規模都遠比臺灣的還要大,所以,所謂傳統農村,並不能代表中國所有的農村情況。
但是話說回來,中國的城市消費糧食,主要來自這些機械化跟規模化的農地,佔據大部份土地的普通農村生產經濟價值反而不高。
想要普遍推廣機械化限於經費跟交通氣候水源土地等等條件,也是沒有經濟價值的,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共產黨眼中,大多數領土的農村土地上面生存的人口純粹是累贅,根本放任不管了。
臺灣的農村景象,是經過三四十年的推廣機械化生產的結果,所以大多數臺灣人想像的農村景象,跟傳統的農村情況是天差地遠的。
今日的農村情況,是幾十年不停執行派教導員下鄉教學、補助、研究、道路交通農會基礎建設等等,繁雜工作用大量的錢跟人力累積起來的,跟傳統農村已經有非常巨大的差異。
中國農村那六億人生活的情況,是跟臺灣人想像的真實農村景象天差地遠的。
而且,臺灣因為氣候條件優良,一年可以多獲加上水源充沛,可以順便兼營副業,收入也會遠比溫帶內陸地方的農村高,在思考西北農村的情況時,要假設同樣土地他們只有臺灣這邊三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出產。
真實的傳統農村,其實不像都市人想像的那樣,可以每天吃菜不用錢,農村的人想要吃米跟新鮮蔬菜、肉類,其實還是要花錢買的,並不是你種地就真的土裡面隨時都有菜可以拔,首先作物種下去,到收穫之間是有生長期的,在生長期的時間,菜是不能吃的你去哪裡拔?
這段時間之內,你想要吃菜,還是得花錢跟別人買的,再來,就算你種的是大米,大米保存不受潮濕蟲害,那是有基本的設備條件的,假如你都蓋得起儲存倉庫,那麼你也買得起耕作機器了,而假如你置辦不起,那麼你也不可能有財力興建維護倉庫,所以,你頂多是家裡有比都市人多得多的大米,吃完了想吃還是得買的。
然後,有人就會說,不是還能養雞鴨養豬作副業嗎?
可是,我們要知道,農民主業收入的土地收穫,是要等到收穫期才能一次性賣出去拿到錢的,一年不過一次到兩次而已,這些錢是要維持一整年的開銷的。
中間要是用完了,你又沒積蓄只好上吊了,所以副業的產出,一般來說是要拿去賣錢支應日常開銷的,因為必需預留一筆錢,作為下次耕作時買種籽農藥肥料跟雇工的支出,這是一大筆錢,不能亂動用的,在比較不富裕的農家,每天養豬養雞,自己卻很少吃到肉,那是很常見的事情。
所以,總結起來說,貧困的農民每天的主食,主要就是可以大量保存的玉米粉、可以隨時收成的馬鈴薯/番薯泥,大米因為值錢,而且要花錢買反而吃得不多,新鮮蔬菜吃得很少因為要花錢買,菜類食材,主要是收成時大量醃漬起來的醃菜吃一整年。
為了怕腐敗,所以大多數都可以鹹死人,你一點都不會覺得好吃,副業的雞鴨之類蛋,是可以吃到的,肉就看你環境是不是允許了,豬就別想了,那是要整隻賣掉的,真的想吃豬肉也是要花錢買,那些平均收入低於一千塊人民幣的農民,生活大概就是這樣。
因為沒有錢置辦機械化,耕作也沒有錢去修建灌溉設施,所以,土地的產出效率非常低落,收成賣掉換成錢之後,扣除下一次耕作必需的成本,剩下來的錢,僅僅足夠維生,西部農村七成的兒童青少年失學率,就可以說明經濟情況拮据到讓孩子上學的錢都拿不出來。
總之,那種農家樂場景,完全是都市人從連續劇看來的印象,戰前還沒機械化,也還沒使用農藥跟肥料時代的農村,那種生活如果讓現代人穿越過去,抽水馬桶跟網路這些都不提,光是每天只能吃沒有味道的玉米餅,跟鹹死人的醬菜,沒有什麼其他選擇,吃一星期下來,你想到一輩子只能吃這些,大概就絕望到自殺穿越回來了。
我常講在都市長大的人,就不要整天幻想文青的自然世界了,你到那種環境活不了一個月的,好好在都市一展才華吧。
原文出處 周布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