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已經寫在教科書上的歷史知識,不一定符合Fact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。可惜,大家似乎比較少願意花時間去系統批判歷史知識體系,因為顧人怨的結局較多。儘管如此,還是有人會繼續作。
以所謂「福佬人」的祖先籍貫為例,不少書都說臺灣「漳」、「泉」各半,但遠在一九七、八零年代,包括老番在內的研究者都知道既然「泉」佔一半,但臺灣的晉江、南安與惠安、安溪的腔調相對薄弱;泉州腔主要是在同安腔,同安縣以前的社區歸屬感是漳州。在臺灣歷史或東南亞史上,同安縣籍往往與漳州府籍一起對抗泉州三邑(晉江、南安、惠安)籍。
老番二、三十年以前的主張當然顧人怨,主流不鳥。要耐得住顧人怨啦,近幾年老番一位老友常在漳州廈門一帶研究,他的研究結果與見解比老番更深刻,但也證明老番雖犯錯不少,顧人怨的主張卻沒太大的胡扯。
其實老番早年顧人怨主張還包括所謂的「閩粵」,遠在上世紀七零年代老番偷學臺灣史時,就知道朱一貴「反清復明」(呴呴,這樣可以知道老番那時的知識呴),「粵人杜君英」其實不是客家人,大約八零年代後期就在講「福佬客」是潮汕人,不是客家人;也指出廣東(粵)的潮州府下饒平、揭陽惠州府海陸豐等的「潮汕語系」,他們的話跟漳州人差異不大,所以很快會融入「福佬人」的語系中(說來更好玩,在港澳與東南亞,以前稱潮汕人為「福佬」人,稱漳泉人為「廈門人」或「福建人」)。也因這樣,老番長年來就一直主張一般臺灣閩粵漳泉分佈地圖,其實還要花費大工程去進行體系校正。當然啦,這也是顧人怨。朋友通常推說老番是「唬爛(Holland)時代」專家,不會鳥老番的清代主張。老番因而常認為臺灣歷史研究,就是這樣被斷代研究斷掉了。
原文出處 翁佳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