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往,越南米農一直都在位於湄公河及南中國海之間、有「越南的飯碗」之稱的土地上,辛勤種植極具價值的穀物。但過去 10 年,米農紛紛轉為養蝦,最大原因是受氣候變化影響,使得海水上升,進而令三角洲地區鹽土化(Salination)程度顯著提高,不再適合種植稻米。
農民轉養蝦收益更多,同時有利於該國海鮮產業。政府希望到 2025 年,越南蝦的出口量能增加一倍以上,達到 100 億美元。52 歲的蝦農 Ta Thi Thanh Thuy 坦言:「開始種蝦之前,我們的生活非常艱苦。現在周圍不少蝦農已經能夠建造漂亮的房子,並在銀行開設儲蓄戶口。」
改善生活
由於上游建設了幾個水壩,加劇三角洲地區海水上升,進一步減少淡水流量。蝦農 Ta Thanh Long 說:「我們種米卻沒有收獲。曾經有一段時間,水仍然很淡,大米得以生長。但隨後每年水質變得愈來愈鹹。」朔莊省(Sóc Trăng Province)農業促進中心前負責人 Duong Minh Hoang 指出,過去幾年來,該省長 72 公里的海岸線上,至少有 3 分之 1 的水稻種植面積受鹽土化影響。Hoang 說:「我們已敦促當地人改種(或改養)適合鹽土化的產物。氣候變化正在影響這裡的每個人。我們必須努力適應才能生存。」
越南雖是世界第三大米出口國,但出口食用蝦帶來的收入,自 2013 年以來已超過大米。業內分析人士預計,由於該國的蝦類養殖場總面積每年以 3% 至 5% 的速度增長,因此預期出口量也將每年增長 5% 至 10%。越南最大海鮮出口商 Minh Phu Seafood Corp,就想令越南成為全球最大蝦類出口商。Minh Phu 最近達成 10 多個貿易協定,公司預計到 2045 年,該國出口額可提升到 200 億美元,佔全球 4 分之 1。
環境受破壞
不過,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指出,為興建養蝦塘,當地超過一半的天然紅樹林已被清除,這種潮間帶濕地生態系統原本可以防止海岸侵蝕及風暴潮侵襲。水產養殖專家更指出,小型蝦養殖場激增,但從使用飼料到處理廢水或廢物的方式都缺乏監管。尤其是以抗生素來治療蝦類疾病,殘留物質會滲入廢水,通常未處理得當就被傾倒,然後廢水又排到周圍的水道,為環境及下游食物鏈帶來負面影響。
此外,三角洲土地及水質鹽分上升和海水水位持續上升,最終可能會對當地造成極大破壞。芹苴大學境與自然資源學院教授 Le Anh Tuan 認為,當海水上升 0.7 至 1 米,將使該地約 40% 地方被淹過。Thuy 亦開始意識到相關害處:「現時,我們要把水井挖得更深才能獲得淡水,我們很擔心,海水水位正在上升,我們的養殖場終有一天會被淹沒。」
原文出處 CUP